黑栉蛇尾

Ophiocma erinaceus   Muller et Troschel
   

  7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盘直径20~25mm,腕短,长约为盘直径的4~5倍。盘上颗粒较大,每平方毫米约9~16个。幼小标本上鳞片仅具少数颗粒或缺颗粒。腹面间辐部大部分裸出,或仅盘边缘具颗粒。口盾形状不稳定,从圆形到长方形。侧口板小,位于口盾两侧,彼此不相接。口棘4个,相连成行,第二个稍成鳞片状。齿4个,很钝。齿棘很多,排列为3行。背腕板轮廓和大小变化很大,通常是一个小的卵圆形板跟一个大的三角形板相间排列。腹腕板略成方形,宽大于长,外缘不凹进。触手鳞2个,等大。
腕棘通常为4个,在腕远端为3个,常3个和4个交错排列,以背面第一棘最为强大,常成雪茄状。触手鳞2个,有时部分常为1个。
全体呈黑色或深灰黑色,管足黑色或红色。

大小
生境信息

生活于珊瑚礁的角珊瑚Acropora的枝间。它的活动力较强,当珊瑚被翻开后,很快就找隐蔽处隐藏起来。

国外分布

地理分布 整个印度一西太平洋区域,从东非到夏威夷群岛,但阿刺伯湾、巴基斯坦和西印度洋除外。

分类讨论

讨论 独鳞栉蛇尾Ophiocoma schoenleini Muller et Troschel有些腕节常只有1个触手鳞,故有些学者,诸如Matsumoto(1917),Clark et Rowe(1971)和Rowe et Gates(1995)等均认为它不同于黑栉蛇尾。根据作者观察,本种的触手鳞数目常有变化,在同一环境下采到的标本触手鳞数目有的为全为2个,有的部分为1个部分为2个,故作者认为独鳞栉蛇尾是黑栉蛇尾的异名。

标本信息

模式标本产地 红海。
观察标本 118个,西沙群岛和海南南部,1956~1968,1990,1992,廖玉麟采。